一、微型胶囊Microcapsules(简称微囊)系将固体或液体药物(简称芯料),利用高分子物质或共聚物(简称囊材)包裹于药物的表面,使成半透明、封闭的微型胶囊,外观呈粒状或圆球形,一般直径在5~400μm之间。微囊可看作是一种药物包裹在囊膜内而形成的微型无缝胶囊,是近二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
微型胶囊^初用于“无碳复写纸”的生产,60年代初期开始用于药物包裹,目前,国内外有数十种药物被包裹成微囊制成各种制剂。此外,微囊技术还广泛用于农业、食品、石油、印刷、印染、照相及日用品工业等方面。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一种新型制剂。
制做技术
(一)相分离-凝聚法:此法是在芯料与囊材的混合物中(乳状或混悬状),加入另一种物质(无机盐或非溶剂或采用其他手段),用以降低囊材的溶解度,使囊材从溶液中凝聚出来而沉积在芯料的表面,形成囊膜,囊膜硬化后,完成微囊化的过程。此法可分为:
1.单凝聚法:将一种凝聚剂(强亲水性电解质或非电解质,如硫酸钠、硫酸铰、乙醇、丙醇)加入某种水溶性囊材的溶液中(其中已乳化或混悬芯料),由于大量的水份与凝聚剂结合,使体系中囊材的溶解度降低而凝聚出来,^后形成微囊。或将药物分散在含有纤维素衍生物的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中,后加无机盐类的浓溶液,使囊材凝聚成囊膜而形成微囊。高分子物质的凝聚是可逆的,在某些条件下(如高分子物质的浓度、温度及电解质的浓度等)出现凝聚,但一旦这些条件改变或消失时,已凝聚成的囊膜也会很快消失,即所谓解聚现象。这种可逆性在制备过程中可以利用,使凝聚过程多次反复,直至包制的囊形达到满意为止。^后利用高分子物质的某些理化性质使凝聚的囊膜硬化,以免形成的微囊变形、囊结或粘连等。
2. 复凝聚法:利用两种聚合物在不同PH时,电荷的变化(生成相反的电荷)引起相分离-凝聚,称作复凝聚法。如用阿拉伯胶(带负电荷)和明胶(pH在等电点以上带负电荷,在等电点以下带正电荷)作囊材,药物先与阿拉伯胶相混合,制成混悬液或乳剂,负电荷胶体为连续相,药物(芯材)为分散相,在40-60℃温度下与等量明胶溶液混合(此时明胶带负电荷或基本上带负电荷),然后用稀酸调节pH4.5以下使明胶全部带正电荷与带负电荷的阿拉伯胶凝聚,使药物被包裹。同阿拉伯胶一样带负电荷与明胶发生复凝聚作用,作制囊材料的天然植物胶有,桃胶、果胶、杏胶、海藻酸等,合成纤维素有CMC等。
3. 挥散有机溶剂法:将药物均匀混悬或乳化于溶有囊材的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混合液加热挥散有机溶剂,由于囊材沉积而形成微囊。
(二)喷雾干燥法 将芯料分散于囊材的溶液中,将此混合物用汽流雾化,使溶解囊材的溶剂迅速蒸发而使囊膜凝固,将芯料包裹而成微囊。此法制成的微囊,近圆形结构,直径为5~60011m。成品质地疏松,配料时主药含量超过20%时,则成品难以达到足够的保留量。
(三)滴入冻凝法 将芯料分散于含有囊材的溶液中,将所得混合液以小滴形式骤然导入一种非溶剂或囊材的冻凝液,囊膜在小滴周围冻凝,即成微囊。随后可用适当干燥技术将溶剂或非溶剂除去。
另一方法是将芯料均匀分散(或乳化)在室温以下能冻凝的囊材溶液中(如囊材用明胶,则以液状石蜡或植物油作冻凝液),高速搅拌,即分散成圆球状小粒 ,经筛选后,大粒加热熔化后,再重复上述操作,^后得到均一的微囊。
(四)喷雾冻凝法 是将芯料分散于熔融的囊中,然后将此混合物喷雾于冷气流中,则使囊膜凝固而成微囊。凡蜡类、脂肪酸和脂肪醇等,在室温为固体,但在较高温度能熔融的囊材,均可采用喷雾冻凝法。
(五)包衣锅包囊法 此法与一般片剂包衣工艺基本相似,适用于较大粒子(>600μm)的包制微囊,多用于制备能控制释放药物的含药小珠 。通常先用结晶蔗糖制小粒为核心,然后将药物分次包在小珠上,^后再用聚合物溶解于适宜有机溶剂中,作为保护层包在含药小珠的表面形成微囊。
(六)辐射化学法 系用聚乙烯醇(或明胶)为囊材,以γ射线照射,使囊材在乳浊液状态发生交联,经处理得到聚乙烯醇(或明胶)的球形微囊。然后将微囊浸泡在药物的水溶液中,使其吸收,待水分干燥后,即得含有药物的微囊。此法工艺简单,成型容易,其粒径在50μm以下。由于囊材是水溶性的,交联后能被水溶胀,因此,凡是水溶性的固体药物均可采用。但由于辐射条件所限,不易推广使用。
(七)其他 空气悬浮法、界面缩聚法、静电沉积法、真空包衣法及多子、离心法等。
二、毫微型胶囊Nanocapsules毫微型胶囊或毫微型颗粒(简称毫微囊或微球)也是一种运载系统,其结构类似微型胶羹,而分散度比微型胶囊更微型化,是一种带乳光的分散体系,形似胶态离子的分子缔合物。是利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如明胶、白蛋白、玉米朊、人血清蛋白、牛血清蛋白、酪蛋白及纤维素类等制成的包裹药物的微粒。直径约为10~100nm。毫微型胶囊的制备方法与微型胶囊的单凝聚法类似。但药物的加入与微型胶囊有所不同,是先将药物配成溶液,在凝聚的细微颗粒(初生微粒)形成时加入,使吸附于空囊中。
三、脂质体Liposomes脂质体也称类脂小球,是一种类似微型胶囊的新制剂。脂质体是磷脂质与水接触后,由于极性基与疏水烃基的作用,排列成封闭式的多双分子层球形结构,在各层之间有水相,水溶性药物可被包裹在水相中,而脂溶性药物可包裹在双分子层中。 质体的表面活性如粒径大小、形态、表面电荷等,可直接影响在体内外的稳定性及包裹药物的量,而上述特性又取决于制备方法及磷脂类组成。
脂质体是超微型球状体。其结构与微囊不同,主要分为:
1.单室脂质体:球径约≤25nm,药物的溶液只被一层类脂质双分子层所包封。
2.多室脂质体:球径约≤500nm,药物溶液被几层类脂质双分子层所隔开,形成不均匀的聚集体。
3.大多孔脂质体:直径约130±6nm,单层状,为细胞的良好模型,比单室脂质体多包蔽10倍的药物。 体直径比微囊小,一般为100nm(1000A )单室脂质体比多室的更小,多用于抗癌药物、酶制剂、锑剂及不耐酸抗生素类药物的载体。
制做技术
(一)注入法 将磷脂与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共溶于有机溶剂中(一般多采用乙醚),用注射器缓缓注入加热至50℃(并用磁力搅拌)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或含有水溶性药物),加完后,不断搅拌至乙醚除尽为止,即制得大多孔脂质体。其粒径较大,不适宜静脉注射。再将脂质体混悬液通过高压乳匀机二次,所得成品,大多为单室脂质体,少数为多室脂质体。粒径大多数在0.1~0.2μm以下。
(二)薄层分散法 将磷脂、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溶于氯仿(或其他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氯仿液在一玻璃瓶中旋转蒸发,使其在器壁形成 薄膜,将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加入瓶中不断搅拌,即得大多孔脂质体。其粒径0.1~0.5μm左右,如要制得单层脂质体,可用超声波分散法处理。
(三)超声波分散法 是在薄膜分散法基础上,再经超声波处理,制得均匀的单室脂质体。
在医药上的应用 作为多种药物的载体,如抗癌药、抗寄生虫药、酶、螯合剂、激素、抗生素等。此外,还可用于遗传工程,及促进口服药的吸收或使药物在消化道内不被破坏。
四、复合型乳剂Multiple emulsion
复合型乳剂属于不稳定的分散系统,将水包油或油包水的初乳(W/O或W/O)进一步分散在油相(O/W/O)或水相(W/O/W)中经过二次乳化所成的一种复合型乳剂,或成为更复杂的复合型乳剂,如O/W/O/W型或W/O/W/O型。若将药物溶解或混悬在较高浓度的明胶溶液(10~20%)中,则胶凝后成固体状的“明胶水相”,亦称凝聚微球(以符号S代之)。第一步将熔化的明胶溶液分散在油相中则成S/O型乳,亦称为微球乳。再进一步分散在水相中则成S/O/W型复合乳剂。 复合型乳剂的粒径一般可控制在1~2um以下,凡水相为外相的乳剂(O/W,W/O/W,S/O/W)可作肌肉注射,如成品通过药典规定的热原与降压物质检查的要求,不产生溶血作用,粒径符合静注的要求,亦可供静脉滴注。以油为外相的乳剂(W/O/O,O/W/O)则只供肌肉注射。
制做技术W1/O/W2型复合乳剂,如先将抗癌药物溶于水相(W1与W2)中,取一部分水溶液用亲油性乳化剂,分散于油相中,先制成W1/O型乳剂,然后再用亲水性乳化剂,经二级乳化,分散于水相(W2)中,制成W1/O/W2型复合乳剂。W1为含药的内水相,由于油膜包裹,不仅在体内选择性分布,而且具有缓释作用。W2为含药的外水相具有速释作用。如将博来霉素溶于20%明胶溶液中作为内水相(S)先分散在油相中制成S/O,则再用亲水性乳化剂进行二级乳化制成S/O/W型复合乳剂,对荷瘤的家兔作局部注射,如注入肌肉,胃壁,食道壁等组织,则分散在组织中的含药油滴(S/O)能明显地积聚在注射部位,向周围淋巴结的移行^活跃,所以这类乳剂中油滴是药物分布至淋巴系统中理想的载体。对淋巴转移方面与水剂相比,W/O型乳剂比水剂大3.1倍,S/O/W型复合乳剂则比水剂大9.1倍。所以用于治疗淋巴系统转移的癌症疗效较水剂显著。
具体操作可分为两步
1. 一步乳化法:如一种复方中含有脂溶性与水溶性两种抗癌药物,则分别配成油溶液和水溶液,一次加入适当的亲水性和亲油性乳化剂。一次乳化成复合型乳剂,此方法虽然工艺简便,但两种乳化剂的配比不易计算正确,因此成品的稳定性不易掌握,同时分散相与连续相中药物的分布亦不易控制。
2.二步乳化法:以配制W1/O/W2型复合乳剂为例,先将水溶性药物配成水溶液分成W1与W2两份,脂溶性药物配成油溶液。首先将W1与油溶液用30%司盘80配成W1/o型乳剂,然后将W1/O与W2(加有0.5~2%吐温20或吐温80)进行二步乳化成W1/o/W2型复合乳剂。二步乳化法制得的成品不仅稳定性好,同时W1与W2中药物的含量可根据释药要求予以控制。
五、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又称肿瘤“生物导弹”,是能直接导向肿瘤的药物。有些单抗本身可杀伤肿瘤细胞,但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因此,单抗目前主要用于抗癌药物的导向。它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肿瘤细胞有杀伤能力的“弹头”;二是有导向能力的载体。多种氨基酸、多聚氨基酸、DNA以及常规抗体等,均可用作载体。目前由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所得到的单克隆抗体为^佳。
用于“弹头”的物质有三类:即放射性物质、抗癌药与毒素。单抗与药物或毒素连接成的物质,称为结合物或免疫结合物,其中单抗与毒素连接物也称免疫毒素。体内试验表明,结合物对靶细胞显示选择性杀伤作用,在体内显示特异性分布,在靶部位浓度高并显示出抗癌作用,毒性相应地比较低。
当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我国也正在研究具有抗肝癌作用的抗T细胞单克隆抗体——蓖麻毒素结合物,抗白血病作用的抗T细胞单克隆抗体——争光霉素A6结合物等。
六、磁性药物制剂 磁性制剂是将药物与铁磁性物质共同包裹于高分子聚合物载体中。用于体内后,利用体外磁场的效应引导药物在体内定向移动和定位集中,主要用作抗癌药物载体。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证明,磁场具有确切的抑制癌细胞生长作用,可使患者肿瘤缩小,自觉症状改善等。
这种磁性载体由磁性材料和具有一定通透性但又不溶于水的骨架材料所组成,用体外磁场将其固定于肿瘤部位,释放药物,杀伤肿瘤细胞。这样既可避免伤害正常细胞,又可减少用药剂量,减轻药物毒副作用,加速和提高治疗效果,显示特有的优越性。此制剂还可运载放射性物质进行局部照射,进行局部定位造影,还可以用它阻塞肿瘤血管,使其坏死。
通常用的铁磁性物质有磁铁矿羰基铁、正铁酸盐、铁镍合金、铁铝合金、r-三氧化二铁、氧化钻、三氧化二锰、BaFe12O19及RCOMnP等。这些物质都具有较高的磁导率。
磁性微球 注射用的磁性微球是由铁磁性物质的超微粒子和骨架(高分子聚合物)物质组成,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应用于血管内的磁性微球,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以求安全有效。
1.代谢产物无毒,并可在一定时间内安全排出体外。微粒中所含的生物降解的磁性粒子直径应在10~20nm之间,^大的不能超过100nm。
2.磁性微球通常要求在1~3μm以下,其间保持一定相斥力,不聚集成堆,不堵塞血管,在毛细血管内能均匀分布并扩散到靶区,发生作用。
3.表面性质具有^大的生物相容性和^小的抗原性。
4.含有适当的铁磁性物质,在一定强度的体外磁场作用下,在大血管不留停,而在靶区毛细血管中停留。
5.具有运载足够量的多种药物的能力,如酶类、化疗剂、免疫辅助剂及天然药物。
6.具有合适的释放速率,停留在靶区时间内释放出大部分药物。
7.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生物降解速度,保证释放完药物之前微球完整。
按骨架材料的不同,磁性微球可分为氨基酸聚合物磁性微球、多糖磁性微球及其他聚合物磁性微球等。
(一)氨基酸聚合物碗性微球 报道^多的是白蛋白骨架磁性微球,根据固化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种。
1·加热固化法;2·加交联剂固化法。
国内用明胶制成磁性微球,此法制成的磁性微球可以使食道靶区5一Fu浓度达到1000μg/g,超过同剂量静脉给药的30倍以上。 用该法还可以包封水溶性药物或水中难溶的药物。用适当方法控制工艺条件,制成不同粒径的微球。用于血管内给药的微球,也可用此法制成。
(二)多糟类碴性微球 用阿拉伯胶1g,在搅抖下加到4ml水中,当阿拉伯胶全部溶解后,加入Fe3O4超微粒0.2g,继续搅抖,直至Fe304分散均匀,然后在搅抖下(2000转/分)将胶液注下棉子油500m1中(23℃),生成混悬液,不断搅拌,同时加热,在25分钟内加热到170℃,持续2小时,生成不溶于水的微球,减压过滤。用正庚烷洗涤,室温干燥,即得。可以用作骨架物质的还有淀粉、西黄菩胶、糖原、右旋糖酥、聚半乳糟聚酸等。
磁性片剂和磁性胶囊剂 是供口服应用的磁性药物制剂,其中含治疗药物和铁磁性物质。在体外磁场作用下,固定于消化道病灶,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和溃疡等。
(一)磁性缓释片 是在缓释片中加入铁磁性粉未。缓释方法是片剂中加入缓释剂或用缓释材料包衣。
(二)磁性缓释胶囊 是一种不溶性的开有细孔的胶囊,内部装有药物和铁磁性物质粉末;也可将磁性粉末加在胶囊壳中;还可用铁磁物质制备胶囊,再装入药物。如缓释性能不好时,可于胶囊中再加缓释剂。
外用磁疗剂 利用铁磁性物质制成多种形式,如表带式、项链式以及枕材的磁体,用以治疗肌肉痛、肩关节炎及颈椎病等。其本身具有磁场,有些制品中间含有药物,同时发挥消炎、止痛之效。
制作方法是用合成树胶、天然树脂、合成树脂或无纺布等组成表被材料(基材),用消炎镇痛药如水杨酸甲酯、L-薄荷醇、樟脑、百里香、丙二醇等,混以对人体无害的粘着剂组成药物层,贴在基材上。用纯铁粉或磁铁矿混入合成树脂、合成树胶等组成磁性树脂、磁性树胶,附在药物层上,再贴上可以分离的聚乙烯保护膜,即可。还有在天然树胶、天然树脂、合成树脂、合成树胶等组成的塑料中,加入磁性材料,作成磁性薄膜,上面贴上对人体无害的粘着剂,并复盖聚乙烯薄膜,使用时取下薄膜,贴于疼痛的局部。 其他磁性制剂 另外有磁性造影剂、放射性磁性治疗剂等,还在研究实验阶段。
七、固体分散物(剂) 固体分散剂(共沉化合物)是将难溶性药物,通过共融溶解或喷雾包埋等方法,使药物以分子、胶体或超细粒子状态分散于生理隋性而易溶于水的载体中,进入胃肠道后,水溶性载体迅速溶解,药物从载体中迅速而完全释放出远比微粉化粒子更小的粒子,从而产生高效、速效的作用;同时还具有药物稳定、不致胃障碍、遮避苦味、提高生物利用度的优点。
常用载体物 1.高分子聚合物: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PEG-4000或6000)、聚乙烯吡咯酮(PVP)及Poloxamerl88。 2.尿素。 3.有机酸类:枸橼酸、琥珀酸、胆酸、去氧胆酸等。 4.其他:右旋糖酐、半乳糖、蔗糖、季戊四醇及季戊四醇醋酸酯等。
制法(一)熔融法 将药物和载体分别粉碎过筛,按比例称取一定量,充分混合,置一定容器中,用水浴或油浴加热,不断搅拌至全部熔融,继续搅抖,然后倾于冷的不锈钢板上,使迅速冷却固化,将其置于干燥器中,在室温条件下干燥,粉碎,过筛,即得。
本法优点是简单、方便、经济,可以得到药物的过饱和状态;缺点是药和载体在熔融过程中可能发生分解和蒸发。但可用减压法熔融,或充惰性气体防止。
(二)溶剂法 将药物和载体同时溶于同一溶剂中,或者把药物和载体分别溶于相同的溶剂中,混合均匀,蒸去溶剂,使药物和载体同时析出,得到其沉淀物。蒸发溶剂时,^好先用较高温度蒸至粘稠时,突然冷冻固化,这样能得到质量好的产品。
常用的溶剂有氯仿、95%乙醇、无水乙醇、丙酮、异丙醇等。
此法优点是可以避免熔融法因加热温度过高,使药物和载体分解;缺点是有机溶媒不易除净,成本高等。 用溶剂法制备固体分散物时,还可加入一些表面活性剂、增溶剂、混悬剂、崩解剂及起泡剂等,有利于药物的分散、溶解和吸收。
(三)溶剂一熔融法 将固体药物选用适当溶剂溶解后,再混入熔融的固体载体中,迅速冷却固化,即得。
本法优点是药物受热时间短、稳定,产品质量好,缺点是仅限于小剂量药物。 体外试验证明,固体分散物在30分钟内释放百分率是微粉剂释放率的3~4倍。
(四)喷雾包埋法 将药物和载体溶于溶媒中,然后喷雾干燥即得。
本法所用的载体应既能溶于水又能溶于有机溶媒中。常用的载体有甲基纤维素、PVP、半乳糖、甘露聚糖等。
八、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透皮治疗系统(又称透皮治疗贮库制剂)是经皮肤给药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类控释膜制剂。
随着医用高分子化合物材料的不断开拓,控释给药系统迅速发展的同时,透皮治疗系统受到医药界的瞩目,发展很快。目前已研究成功或商品化的TTS已有十多种,主要优点是:
1.可避免口服给药,免药物受到胃肠道生理因素的影响,且吸收、代谢的个体差异性较小。
2.可持续给药,因此,对生物半衰期较短的药物也适用。
3.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代谢幅度减少,生物利用度高,副作用相对减轻。
4.可提供一个治疗所需要的、接近零级的释药速率。
5.使用方便,病人易于接收。
6.可随时移去给药系统,终止给药。
因此,TTS是一种新颖、可行、有相当潜力的药物制剂,现已成为第三代制剂开发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
皮肤对药物透过的影响和药物的选择
在透皮吸收过程中,有三个因素是限速的主要因子
1.药物的载体或赋形剂;
2.表皮的角质层;
3:透过真皮层进入全身循环。
药物能否具有稳定的血药浓度取决于上述三个限速因子在总体扩散中所占的比重,而药物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和维持该浓度的时间,以及以“日”为单位的给药终止后血药浓度的跌落速度都取决于上述三个因素。
TTs的类型与制备特点 鉴于释药机制与工艺特点的不同,可将现有的TTS归纳为四类: 膜控释型(Membrane Permeation-Controlled TTS)、骨架控释型(Matrix Doffusion-Controlled TTS)、微小贮库溶解控释型(Microreservioir Dissolusion-Controlled TTS)、粘合剂中分散型(Adhesive Dispersion Type TTS)。
TTS制剂基本由下列几部分组成:①外层复盖膜;②药物贮库,其中药物以固态较多;③控制释药速度的微孔膜;④受压后即能粘附于皮肤的粘附层,对药物通透性影响极小;⑤包装用保护膜,患者用前撕去。
为了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可加入软化剂,如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酮(PVP),以增加药物的通透性和药膜的柔软性,促进药物的吸收。又如聚氨基酸中加入甘油脂肪、凡士林等制成抗生素、磺胺类等TTS,均增加柔软性,减轻对伤口的刺激。延缓了药物的释放。
TTS一般厚度为150μm,皮肤覆盖面2.5cm2,外观酷似硬膏剂。其中药物主要通过微孔膜扩散释放后再透过皮肤进入毛细血管丛。只要贮库中有一定量的药物,就按零级过程恒速释放。实际上其中药物的释放要通过两道屏障。一道是本系统中的控释药膜,这是恒定不变的,另一道是皮肤层,这个生物屏障是可变的。
九、膜剂Membranes膜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成膜材料经加工制成的膜状制剂。膜剂《中国药典》1990年版已有收藏。 膜剂可适用于口服、舌下、眼结膜囊、口腔、阴道、体内植入、皮肤和粘膜创伤、烧伤或炎症表面等各种途径和方法给药,以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
成膜材料及其辅料应无毒,无刺激性,性质稳定,与药物不起作用,不影响药效,成膜性能好。常用的成膜材料有聚乙烯类,如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酮、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丙烯类,如甲基聚丙烯、甲烯酸-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纤维素类,如羧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以及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明胶、白及胶、玉米胶及海藻酸钠等。
制作 膜剂应在清洁、避菌的环境中配制,注意防止微生物的污染。所用的器具须用适当的方法清洁、灭菌。眼膜宜在超净工作台配制,成品不得检出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另有规定外,通常采用如下方法制备:1.溶浆;2.加药;3.制膜;4.干燥;5.分剂量、包装。
十、气雾剂 气雾剂系指将药物与适宜的抛射剂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密闭容器中制成的澄明液体、混悬液或乳浊液,使用时借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雾粒喷出的制剂。
气雾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1.气雾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各种用具、容器等须用适宜的方法清洁、灭菌。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2.配制气雾剂时,可按药物的性质,加入适量抗氧剂或抑菌剂等附加剂。吸入气雾剂、皮肤和粘膜用气雾剂均应无不良刺激性。
3.吸入气雾剂的雾粒或药物微粒的细度应控制在10μm下,大多数的微粒应小于5μm。
4.气雾剂常用的抛射剂为三氯一氟甲烷(F11)、二氯二氟甲烷(F12)和二氯四氟乙烷(F114)等和其它压缩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等。根据气雾剂所需压力,可将两种或几种抛射剂以适宜比例混合使用。
5.气雾剂的容器,不应与内容物发生理化作用,应能耐受气雾剂所需的压力。可用玻璃瓶或金属容器,玻璃瓶外壁应搪以适当厚度的塑料防护层。金属容器如内涂保护层,必须保证涂层不能变软、溶解、脱落。
6.气雾剂阀门调节系统中的弹簧、阀杆、定量杯和橡胶垫圈等组成部件均不应与药液发生理化作用,其尺寸精度和溶胀性必须符合要求。 吸入气雾剂所用定量阀门每次喷射应能释出均匀的雾粒,所释剂量应准确,局部用气雾剂所用阀门应能持续喷射出均匀的雾粒。
7.气雾剂须用适宜方法进行漏气和爆破检查,确保安全使用。
8.气雾剂应置凉暗处保存,并避免曝晒、受热、敲打、撞击。
9.具定量阀门的气雾剂应标明每瓶的装量、主药含量、单次喷射剂量或单次喷出内容物的总重量。
喷射试验:
1.非定量阀门气雾剂:取供试品4瓶,分别揿压阀门喷射数秒后,擦净,精密称定,置25+1℃水浴中半小时,取出,擦干,掀压阀门持续准确喷射5分钟,擦净,分别精密称重,然后再置25+1℃水浴中,按上法重复操作3次,以g/s为单位计算每瓶的平均喷射速率,均应符合各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2.具定量阀门气雾剂:取供试品4瓶,分别试喷数次,擦净,精密称定,喷射1次擦净,再精密称定,前后二次重量之差即为1次喷量,按上法连续测出3次喷量后,不计重量连续喷射10次;再按上法连续测出3次喷量,再不计重量连续喷射10次,^后再按上法测出4次喷量。计算每瓶前后10次喷量的平均值与标示喷量比较,其差异限度均应在标示喷量的+20%以内。